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

学院概况
发展规划
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十二五”时期学院发展回顾............................... 2

(一)办学理念和发展格局进一步确立............................. 2

(二)办学条件不断完善......................................... 2

(三)教学科研成效显著......................................... 3

(四)人才培养模式渐显特色..................................... 3

(五)育人体系和模式逐步形成................................... 3

(六)师资队伍明显优化......................................... 3

(七)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4

(八)社会服务卓有成效......................................... 4

(九)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 4

二、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 5

(一)发展的机遇............................................... 5

1.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5

2.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5

(二)面临的挑战............................................... 6

三、“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奋斗目标................................................. 6

(三)具体发展目标............................................. 6

1.人才培养................................................. 6

2.科学研究................................................. 8

3.社会服务................................................. 8

4.文化传承................................................. 9

四、十大重点工程............................................ 9

(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9

(二)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9

(三)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10

(四)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0

(五)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10

(六)合作育人提升工程........................................ 11

(七)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12

(八)文化育人提升工程........................................ 12

(九)管理质量提升工程........................................ 12

(十)集团化发展转型升级工程.................................. 14

五、保障举措............................................... 14

(一)政治保障................................................ 14

(二)组织保障................................................ 15

(三)制度保障................................................ 15

(四)经费保障................................................ 15

六、附件................................................... 15

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16

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十三五”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21

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7

 


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2016-2020年,是学院创建全国优质高职院校、朝着“世界水准、中国特色、铜仁标志”的目标而奋斗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贵州省中长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文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院工作的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学院发展回顾

“十二五”是学院争创省级、国家级示范校,全面协调发展的五年。在贵州省教育厅、铜仁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学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住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顺利通过了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示范验收,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并在收官之年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成为贵州省和国家民委“省部共建”高职院校。

(一)办学理念和发展格局进一步确立

学院确立了“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按照“与区域发展同步、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的专业建设思路,大力加强国际化办学,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体,集成人学历教育、国际合作、社会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二)办学条件不断完善

“十二五”以来,学院教学和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学院占地面积1411亩,建筑面积26万㎡。现有生物技术、制药技术等8个校内实训中心;建有生态农业示范园等16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315个企业、村寨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实训场所等办学基本条件均达到国家骨干院校的建设标准;有线、无线校园网覆盖所有在用建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三)教学科研成效显著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学院现有13个二级办学分院,开设有50个高职专业,打造了药物制剂技术等4个国家级重点专业;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建立了主要教学环节的运行标准和实践教学规范,构建了由教学管理机构、教学督导机构和社会评价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十二五”期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奖项100项。

教研教改和科研实力逐年加强。学院累计获国家、省部、市厅级各类课题立项258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人文社科奖、教学成果奖8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2600余篇;出版专著62部;主(参)编教材110本;设有国家茶产业体系铜仁茶叶综合试验站等18个研发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民族中兽药分离纯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民族中兽药与生态畜牧业人才基地”“贵州省民族中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获批。

(四)人才培养模式渐显特色

大力开展政府订单办学,与县区政府、企业和协会密切合作,开办企业冠名订单班,共建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开发教材;与铜仁市质监局、铜仁联通公司等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双证制”并取得显著成效,毕业生“双证书”获证率超过96%以上。

(五)育人体系和模式逐步形成

“五元文化、立德树人”,大力开展“四项主题”教育,形成集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教育、社团文化于一体的育人体系;学生的学习、实践、就业、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增强,招生生源质量逐步提高,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5%,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六)师资队伍明显优化

实施“研究生工程”“教授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工程”,双师比和生师比均达到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要求。

(七)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以法人治理机构改革为契机,深化用人制度改革,试行“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制度,实行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负责制,积极探索院内薪酬分配制度,大力推行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建立责权统一、厉行节约的财务年度预算和运行机制,为学院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完善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了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八)社会服务卓有成效

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通过组建应用技术服务中心,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应用技术推广,开辟“惠农快车”“农技120”等,社会服务惠及10万余人次,帮助农户实现了增收致富。

(九)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

大力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共有4名优秀党务工作者、13名优秀共产党员受到省市表彰,院党委和31个支部(总支)荣获“五好基层党组织”称号。积极发挥各民主党派、工会和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建立教代会和院务公开制度;精心打造“五元文化”高职特色文化校园,先后获评“2012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贵州省首届特色文化学校”。

“十二五”期间,两次在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获批全国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单位、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以优秀等次通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学院领办的铜仁市中职学校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验收,成为高职、中职“双示范”;作为公办高职院校唯一代表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在首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强》评选中,跻身全国高职25强;荣登核心期刊《职业技术教育》评选的十所2014职业教育年度学校榜首;荣登《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中国专科(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全国第64名,贵州省第1名。

二、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的机遇

1.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改革职业教育模式”,强调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201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贵州省颁布《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

当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被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高职教育面临重要机遇,为学院加快改革发展开辟了新环境。

2.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铜仁市委、市政府将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着力实施“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四大跨越工程,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同步发展,为学院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铜仁市将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定位和供不应求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学院在现有的专业对接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做强做优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

(2)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助于学院提升科研服务社会能力。国家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教园区、科技研发平台、创新成果产业化等的政策,为学院发挥科研创新优势、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良好契机。

(二)面临的挑战

1.高职院校竞争日趋激烈。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随着高等本科院校朝着应用型高校的转型,高职院校间的生源竞争、教育资源分配竞争、就业市场竞争等势必日益加剧。

2.学院自身竞争力还有待加强。学院虽然取得长足进步,取得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称号,但与一些兄弟院校相比,学院的综合实力还不够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师资队伍仍然薄弱;学院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职业教育政策,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校,以人为本,强化内涵,质量立校,努力创建全国优质高职院校。

(二)奋斗目标

强内涵、提质量、优结构、稳规模,努力创建“世界水准、中国特色、铜仁标志”的全国优质高职院校,并在此基础上打通中职-高职-本科“立交桥”,创建武陵民族应用技术大学。

(三)具体发展目标

1.人才培养

(1)提升办学层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继续培养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打通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创建本科层次的武陵民族应用技术大学。

(2)稳定办学规模:以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积极开展成人教育和社会培训。至2020年,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5000人左右。

(3)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重点打造以畜牧兽医为龙头的农牧技术专业群、以药品生产技术为龙头的制药技术专业群、以康复治疗为龙头的医疗技术专业群,力争1-2个专业列为国家重点专业群。

(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优质教学团队:积极推动和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自培,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与培养,畅通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互兼互聘渠道,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建设一支与我院专业办学特色相适应、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重视职业规划,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跟踪,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要积极引导和推广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投入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事业,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6)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尤其是实训场所的建设,确保生均占有场地和实训场地、校舍建筑面积达到国家标准,教学设施齐全,实训设备先进。到2020年,全面完成学院基础建设。

(7)实训条件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实训设备总值(按学生规模15000人计算)达到1.5亿元以上。在校内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现代农业观光园、现代茶叶示范园等。

(8)信息化建设:组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现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保障等资源的集成与共享;投入3000—50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建设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库;构建数字化科研支撑平台。

(9)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教育模式,积极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合作办学。开展“3+1”、“2+2”等国际合作培养试点,力争与国外合作院校达10所,留学生生源国达30个,留学生规模达到200-300人。

(10)图书馆建设:加强图书馆馆藏建设,优化图书馆阅读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提高阅读率,在倡导全民阅读中发挥积极作用。

(11)附属医院、药厂:加大附属医院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力争床位到150个以上,实现年收入达400万元以上,实现教学和临床的良性互动。在药厂建设方面,大力引进资金,转化科研成果,建成一流的集教学、生产、实训为一体的现代药厂,力争年产值在800万元以上。

2.科学研究

“十三五”期间科技总经费到位增加50%以上(相对于“十二五”期间,下同);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质量与数量,教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增加50%以上;高水平学术论文数、专著出版及专利知识产权的申报与授权数均稳步增长;教学及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有新突破;科技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技术性服务收入、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数量增加50%以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3.社会服务

(1)服务大扶贫战略,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助推精准脱贫。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力争“十三五”期间社会培训规模累计达到150000人次;积极探索政校企合作新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内涵,建立稳定、长期的校政、校企、校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工作,服务地区职教发展。探索社区化办学,开设10门以上社区课程。

(2)服务大数据战略,承接好市政府与NIIT合作项目。筹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电子商务学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培养大数据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服务“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四大跨越工程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同步发展,积极配合筹建贵州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筹建旅游学院;同时,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抓专业和课程建设改革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生态、健康、文化、旅游、工业、农业相关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4.文化传承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高等院校文化传承职能,服务“大文化”跨越工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学院精神文化,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加强人文校园建设,以“五元文化”建设为主线,大力实施“四项主题”教育;突出环境教育功能,凸现人文氛围,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将民族特色产品、工艺、文化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探索发展集民族工艺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于一体的职业教育,积极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1个。

四、十大重点工程

(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依照国家建设和建成武陵民族应用技术大学标准,“十三五”期间,市政府投入6.7个亿用于完善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建设用地300-400亩,新建与改扩建教学、科研、学生公寓、实训基地等设施面积20多万㎡,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

(二)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依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配齐配足教学仪器设备,每年实训设备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到“十三五”末,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8亿元,生均1.2万元,建成1-2个国家级重点实训基地,3-4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

重点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集教学、科研和新技术推广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总面积4.4万㎡),采用全新运作模式,引进技术领先、专业对口、热心职业教育的企业,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实现二级学院与工业园区一体化、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使之成为区域示范性实训基地。

在药物制剂技术、畜牧兽医、设施农业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等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基础上,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重点打造集教学、培训、鉴定检测、技术服务、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深化校企合作,利用校外实训资源,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力争在“十三五”末新增100个产教深度融合的校外合作企业,实现每个专业至少有3个以上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三)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推进实施“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合作育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着力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提高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建设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贯彻落实《贵州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推进实施分类考试招生;面向行业和终身教育做好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扩大继续教育规模和占学院教育规模的比例,建设一批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做好成人职业技能培训。

(四)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以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企业技术技能积累、服务企业职工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为宗旨,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学院对区域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五)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1.大力引进和培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启动“技能大师引进与培养计划”引进和培养技能大师;制定《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教学名师评选及管理办法》,培养一批在国内、省内、区域高职院校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

“十三五”期间,引进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人才1名,有影响力的行业带头人1名,国家重点专业学术带头人1名;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万人计划)1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技能大师3名,重点支持建设4个“教学名师工作室”和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博士研究生30名、硕士研究生120名。

2.构建促进青年教师发展平台,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青年骨干教师选拔与管理办法》,每年重点遴选50名素质优良、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优秀教师作为后备骨干人才重点培养;建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安排专项经费,帮助青年教师制订和落实与学校发展相结合的个人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培养出3名有突出贡献的省级中青年专家,培养院级青年骨干教师150名。

3.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从企业中柔性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精湛专业技能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为抓手,以国家级、省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组建和培育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

“十三五”期间,建设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建设15个校企共育“双师素质”教师基地,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达到85%,新增企业兼职教师100名。

4.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准入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完善教师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教师准入标准》,把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首位,将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考核重要指标;完善《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奖励性绩效分配办法》和《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实施办法》;成立由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年投入师资建设工作经费不低于800万元。

5.大力实施师资队伍国际化项目。制定《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选派出国(境)进修人员管理办法》和《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十三五”期间,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1名,每年组织10-20名专业教师参加境外中长期培训,邀请境外专家或教学团队来我校讲学讲座每年不少于1人次。

(六)合作育人提升工程

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通过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合作育人水平和合作育人质量;落实“省部共建”协议,加强与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和贵州省属高校的战略合作,拓展学院办学领域,提升办学层次;探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国际合作网络,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质性扩大国际合作办学,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标准充实教学内容,利用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境)外合作办学;引入国(境)外合作办学项目,创办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机构;促进中国文化、中国技术走出去,提升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七)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以区域绿色产业、新兴战略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增强自主创新动力为手段,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以核心技术攻关为突破口,以协同创新为载体,组建满足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中心;加强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的科研平台建设,探索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的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吸引有一定研发经验的高端科研人才,领军打造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研发创新团队;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聚集创新资源,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大幅提升学院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

(八)文化育人提升工程

根据中央、省关于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精神,结合自身的实际,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进一步深入探索符合高职教育的文化育人之路。以创新和丰富“五元文化”教育为载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成功,推进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学院文化育人水平和质量,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坚持把握育人原则、在实践中创新方法、不断提高和增强校园文化育人的实效性,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继续秉持“明德、求真、笃行、自强”的校训和“求真务实、自信自强”的校园精神,以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社会为办学理念,围绕“两点”(知识、技能)、“三节一月”(长征火炬节、技能展示节、传统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活动月),开展“四项主题”(热爱生命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立志成才教育、感恩教育)教育活动等,精心构建“五元文化”(先进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职业文化、黔东文化)高职德育工作模式,倾力为区域建设和发展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

(九)管理质量提升工程

推进实施“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推进“三定”改革,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完善制度标准、创新运行机制、改进方式方法、提升管理水平,构建质量提升保障体系,发挥管理工作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引领和保障作用;健全明确可操作、易检查的学院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党委统一领导、院长依法治校、理事会协调监督、专家潜心治学”的协调运行办学体制;建立由行业、企业和社区成员参与的理(董)事会,发挥其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职能;中职学校贯彻落实好校长负责制;学院定期召开教代会、学代会、团代会;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等;按照定编、定岗、定责原则,竞聘上岗、合理流动;通过广泛调研、科学论证,制订学院法定程序;按年度和部门分解规划任务,明确责任、细化分工,有效组织实施。

完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制度落实,明确落实管理制度、标准的奖惩机制;建立规划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工作机制和反馈机制,完善考核机制。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学院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分析,进一步完善学院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深化二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二级学院自主权,强化二级学院运行机制,创新二级管理的自主治理机制,健全二级学院自我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的二级管理环境;理清学院、二级学院两级权责配置及实现方式;建立、完善与二级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切实有效的二级管理运行制度,健全二级管理保障机制,调整学院、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职责。

提升管理队伍能力。以提升岗位胜任力为重点,制订并实施管理队伍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科学制订各类管理人员培养培训方案,完成一轮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搭建学习平台,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强化激励保障,形成有利于优秀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树立“大数据”意识,加快信息化技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增强信息化管理素养和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强化管理信息化整体设计,健全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提升管理信息化应用能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学院数字校园建设方案》的实施,促进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集团化发展转型升级工程

依托现有的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机制为重点,以高职引领中职为核心,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合现有优质资源,促成优质资源共享,实现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的有效运作。

创建武陵山区农业职教集团。以服务武陵山区山地特色农业为宗旨,以畜牧兽医、设施农业与装备、园艺技术等涉农类专业为纽带,以产、学、研一体化为途径,以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合作为目的,由武陵山区涉农类中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和农业相关企业单位,按照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依托“政、行、企、校”合作新机制,采用集约化管理和开放式发展策略,创建武陵山区农业职教集团,制定单位成员理事会制度,力争打造农业职教集团理事会成员间优质资源的高效共享,有效信息的无碍交流,共同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建成“互联网+农业”开放性实训基地。坚持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按照“生产型”“仿真型”的实训基地建设原则,围绕涉农类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建成集教学、培训、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生产性实训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互联网+农业”开放性实训基地,为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和武陵山区农业职教集团的健康发展运作提供有力保障,助推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

五、保障举措

(一)政治保障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按章程办学,深入推进依法治校。

(二)组织保障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和岗位履职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扎实推进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

(三)制度保障

以构建同学院建设发展相适应的治理体系为目的,推进学院管理体制改革;以激发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创新活力为目的,推进学院管理机制建设;以激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为目的,推进专业教学运行机制建设。

(四)经费保障

以“省部共建”为平台,以争取项目为手段,以引进企业资本为补充,积极争取财政和社会投入;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加强预决算管理和内部审计,确保重点建设项目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六、附件

1.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2.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十三五”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3.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附件1

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标志,对带动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学院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构建有竞争优势、特色鲜明、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质量,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为依据,根据“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的专业建设思路,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要求,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对现有专业适时调整、优化和提升,为铜仁市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技术型专门人才。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建设目标

经过5年的专业建设,在已经形成的农、医、管、药、文、工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基础上,到2020年,专业数控制在50个以内,在4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基础上,重点打造以畜牧兽医为龙头的农牧技术专业群、以药品生产技术为龙头的制药技术专业群、以康复治疗为龙头的医疗技术专业群,力争1-2个专业列为国家重点专业群。

(二)具体建设目标

1.结合区域经济优化专业结构。

主动适应铜仁市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坚持每年到铜仁市各区县和行业企业开展专业调研,根据铜仁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结合人才需求状况分析结果和企业意见,优化专业结构,整合核心资源,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适时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群建设。力争在2020年,招生专业数控制在50个,打造2个国家骨干专业。

2.重点建设和全面建设相结合,着力打造优质品牌专业。

建立一般专业、重点专业、示范专业等三级专业建设体系,用示范专业做引领,用重点来带动。学校出台优质品牌专业建设方案,到2020年,建成4-6个省级骨干专业,3-5个省级重点专业群,院级重点建设专业4-6个,国家级示范专业2个,院级示范专业4-6个,由以上专业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其他专业(群)的共同发展,从而使学院的专业布局和结构更具有竞争力。

3.深化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和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紧贴区域产业发展,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与高新区、大龙微软实践中心等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探索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制定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针对职业岗位的现实及发展要求,结合行业职业标准,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并组建适于学生就业岗位纵、横发展的教学标准体系。

5.深化项目任务型课程建设与改革。

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和课程建设成果奖励制度,实施任务驱动课程教学模式,与企业共同构建以核心课程为重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品牌、特色课程为亮点的项目任务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胜任力,引导学生学习力、创新力的形成,开发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成4-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成1-3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成100门网络课程。

6.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进一步推行“专业+项目+农户”、“教师+基地+学生”等产学结合模式,以及田间地头、畜禽圈舍、工场车间等多种课堂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强。

三、主要保障措施

学院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以建立专业开发和结构调整动态机制,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在教学模式上,基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和创新专业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发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全面推进课程开发,逐步完成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的能力课程开发,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教学管理上,加强管理,使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较大提高,使得人才培养处于同行业国内领先水平,整体办学水平走在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具体措施如下:

(一)转变观念,落实组织和制度保障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加强高职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帮助教职工深入认识和把握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加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手段、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广泛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办学经验,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指导和支撑。

理顺机制,提供保障。发挥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系(专业群)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各专业建设小组的作用,完善专业的论证、规划、申报、建设、评估等工作制度,理顺相关工作机制,促进专业建设顺利推进。

(二)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快推进课程改革

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学院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全面铺开,并按照学生正常职业发展阶梯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做”三者有机结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教学思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实行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接轨,学院所开设的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全部实行“双证制”。

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学生职业生涯”的课程建设方针,按照“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结合,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估相结合,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建设思路;在课程内容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在课程类型上注重不同教学范型之间的渗透和互补。

(三)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各专业成立以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使专业与职业结合更加紧密,专业与市场需求更加吻合。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每个专业的定位,以就业为导向,采取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训练和岗位要求相结合,培养目标和用人需求相结合的措施,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院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和对话同时,不断推广“订单式”、工学交替,积极探索“开放、多元”和“学生主体、任务引领、能力本位”,并逐步形成“面向学生职业生涯,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探索以能力为本的课程教材建设

切实抓好教材建设。完善教材的选用、编写管理制度。选用质量有保证的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鼓励教师参加全国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资助教师编写校内特色教材,尽快将本专业的优秀学术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校企合作编写校本教材40本。积极推进课程内容整合,调整专业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切实抓好教材建设,完善教材的选用、编写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全国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资助教师编写校内特色教材,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优先选用优秀教材或近3年出版的规划教材。对发展迅速和应用性强的课程,要不断更新、整合教材内容。

(五)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十三五”期间,加强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争取“十三五”期间成功申报校级教改课题3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0项。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探索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完善“多证书”制度,实施一书多证制,把双证书教育纳入教学,重视技能考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六)强化教学制度管理,提高教学工作运行效率

健全和完善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加强教学各环节管理,把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学院三期教学检查和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机制,把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业绩和成果作为聘任(晋升)教师职务、确定薪酬的必要条件。建立健全两级教学管理制度,加强系(部)教学管理。

 

 

附件2

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十三五”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2016-2020年)

 

一、建设基础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我院各类校内实验实训室148个,校内实训基地面积6.8万㎡,实验实训设备总值8100万元,设备总数8600台(件),其中大型设备数145台(件)。学院共签约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15家,校内外实训基地基本适应教学需要。

学院与铜仁市政府、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大兴高新区、大龙开发区政府、铜仁市发改委以及铜仁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贵州省道兴检测公司合作,在园区和校内建立了“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在基地开展生产性实训,企业技术员指导,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工作,师生共同设计生产,教学与生产同步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虽然学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学院和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产业结构调整增速和技术升级加快,导致专业调整和专业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给实训基地的建设带来挑战;实训基地建设的特色优势不够明显,现有实训基地不利于专业群建设和资源共享;教学仪器设备数量及实验实训工位数量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校外实践基地质量及利用率有待提高。

二、建设指导思想

以国家及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引,按铜仁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积极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先进经验,坚持以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坚持产教融合、补齐短板、系统推进内涵建设,以创建全国优质高职院校,实现“世界水准、中国特色、铜仁标志”高职院校为目标,建成一批设备条件先进、管理科学规范,集教学、培训、鉴定检测、技术服务、生产经营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

三、建设原则

(一)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实训基地建设必须结合铜仁及武陵山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需求,结合区域重点产业集群,按照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的要求,统筹规划,重点建设,建设一批能够彰显特色,资源共享,集教学、培训、职业技术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实现实训基地多功能。在实训基地规划、建设、运作中必须加强与企业联系,反映企业实际需求,使之成为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结合的平台,从而体现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服务行业企业的功能。

(三)注重效益,持续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应与学院人才培养规模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状况相匹配,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保证完成实践教学的前提下,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企业化服务管理,形成管理、运行、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生产、经营、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实体,确保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目标

(一)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建设

 “十三五”期间,学生规模按15000人计算,每年实训设备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到“十三五”末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8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为1.2万元,建成1-2个国家级重点实训基地,3-4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

重点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集教学、科研和新技术推广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总面积4.4万㎡),采用全新运作模式,引进技术领先、专业对口、热心职业教育的企业,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实现二级学院与工业园区一体化、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使之成为区域示范性实训基地。

学院将在药物制剂技术、畜牧兽医、设施农业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医学检验技术6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基础上,重点打造以畜牧兽医为龙头的农牧技术专业群、以药品生产为龙头的制药技术专业群、以康复治疗为龙头的医疗技术专业群,力争2个以上专业列为国家示范专业,着力服务好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服务好大数据、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产业,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集教学、培训、鉴定检测、技术服务、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深化校企合作,利用校外实训资源,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力争在“十三五”末新增100个产教深度融合的校外合作企业,实现每个专业至少有3个以上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五、建设主要内容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文件要求,为满足全院实践教学需要,提升学院内涵,更好地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加快创建全国优质高职院校,通过政府、企业和学院投入10679万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同时,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紧紧依托职教集团、行业企业和校友,按照学院、二级学院及专业三个层级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实习基地跨学院、跨专业共享使用,建成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又能成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锻炼和提高的教学实践园、科学实验园和高新技术示范园,实现每个专业有3个以上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一)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教科技术园

“十三五”期间,学院重点建设现代化的集教学、培训、生产经营、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式多个生产性中心。中心采用全新运作模式,引进技术领先、专业对口、热心职业教育的企业,实现园区与二级学院一体化、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园区建设采取筑巢引凤型——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投资兴建车间、提供技术信息和技术人员;来料加工型——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场地和设备,企业提供产品技术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赞助型——吸引市内外企业赞助;创业孵化型——鼓励师生开办公司;共同经营型——采用灵活机制,吸引企业与二级学院、学院合作经营等形式进行运作与管理。真正实现政校企深度融合、高度对接,使其成为铜仁市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加速机,成为铜仁市高技能人才培育的孵化器,成为校内学生和企业员工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在职培训与进修的重要基地。

(二)建设以重点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实训基地

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为契机,在已经建成的实训基地基础上,实施“增、改、扩”的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专业群实训基地。“十三五”期间,在现有基础上,投入设备经费10679万元,整合、改造、扩充校内实训基地,实施突出重点、强化管理的建设手段。重点建设好以药物制剂技术、畜牧兽医、设施农业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重点专业为核心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专业群实训基地。

各专业群实训基地完全按照“产学合作”模式进行建设,形成“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并建成1-2个国家级重点实训基地,3-4个在全省有辐射影响力的示范性实训基地。

加强与行业企业、协会(商会)合作,提升与企业生产的深度融合。通过联合共建,互惠互利,加大实训基地高新技术含量,拓展基地功能,使大部分基地成为教学、培训、鉴定检测、生产经营和技术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三)建设以实训基地为依托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产品检测中心

“十三五”期间,争取每个专业群实训基地都有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能开展多样短期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努力实现年均培训量达到20000人次。争取2-3个实训基地在条件成熟时申请检验检测资质,对社会提供检测服务。实现专业群实训基地的对外技术服务、生产经营功能。

(四)引进名师名室名企入校

在目前已建立的2个省级茶艺大师工作室基础上,引进萧笛、苗绣等,加强名企与专业的联系,加强名室与实训基地的联系,加强名师与学生的联系,引进一批市内外有影响力、技术领先、热心职业教育的名师名室名企入驻校园,在校内建立工作室,向相关专业学生亲授技艺、培训教师、指导专业建设,在培养传承人的同时制作产品,使工作室成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场所。

(五)依托实训基地建设应用技术研究所

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设施和人才、技术、信息、资源优势,建设营养健康、工程建筑、生态旅游、特种养殖(种植)、电子商务5个研究所,并使之成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部分,与企业共同开展新技术研发、高技能和新技术推广与培训,为铜仁及武陵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六)建设一支稳定的双师型实训师资队伍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专业教师送到企业进行生产训练,提高实训教师的实践能力,力争实训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率达95%以上,积极引入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到校担任实训教学任务,构建一支稳定的“双师型”结构的实训教师队伍。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学院对基地实行学院、二级学院两级管理体制。学院组织院领导、行业企业专家、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实训基地规划建设实施领导小组,结合铜仁市及武陵山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开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调研,统筹规划,充分论证,科学制定学院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并对基地的规划、建设、运行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相关专业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行管理,保证计划实施。

(二)制度保障

制定学院、二级学院两级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明确职责范围,根据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和完善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责任分工,追究失职责任。通过一整套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运行管理,使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资金保障

“十三五”期间,学院在每年投入购置教学仪器设备不低于500万元的基础上,抢抓国家及地方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及“省部共建”机遇,主动争取政府支持,加强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设备、教学、师资、生产等方面建设。同时,根据学院发展实际,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吸引企业投资,联合开发,共同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资模式,实现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附件3

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016-2020年)

 

一、目标

积极推动和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自培,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与培养,畅通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互兼互聘渠道,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最终建设一支与我院专业办学特色相适应、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技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二、举措

(一)大力引进和培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

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对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强大的示范和凝聚作用。围绕学科建设与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引进、培养一批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

1.大力引进有影响力的万人计划人才、行业带头人。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和专业建设需求,进一步修订完善《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大力引进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带头人,为高等职业教育行业人才搭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技术应用平台,设立专项资金,提高待遇,留住人才;大力引进专家、教授、博士等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重点在万人计划人才、国家教学名师有所突破,提高和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

2.重视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的创新和改革作用,加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按照《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专业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在校内遴选一批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通过校内专业建设、企业技术应用、地方社会服务、科研团队创新等途径进行培养,培养一批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力、在专业建设方面起引领作用的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中坚力量的骨干教师。

3.引进和培养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启动“技能大师引进与培养计划”,制定“教学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从国内外知名高校聘请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学者,从企业、民间聘请一批优秀的行业专家、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到校任教;制定《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教学名师评选及管理办法》,重点培养爱岗敬业、师德高尚、教学效果优秀、科研成果突出、在本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的教师,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提升的条件,通过重点扶持、海内外研修、校企工育等多种方式,培养一批在国内、省内、区域高职院校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

4.“十三五”期间,引进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人才1名,有影响力的行业带头人1名,国家重点专业学术带头人1名;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万人计划)1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技能大师3名,重点支持建设4个“教学名师工作室”和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博士研究生30名、硕士研究生120名,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

(二)构建促进青年教师发展平台,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

青年教师是我院师资队伍的有生力量,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储备军,建设好这支队伍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1.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实现其快速成长。

进一步完善《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青年骨干教师选拔与管理办法》,重视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新教师岗前培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以老带新”工作;重视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和扶持青年教师提高科研水平;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大力推进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引导和鼓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提高实践能力;切实抓好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扩大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范围和数量,促使青年教师中的骨干提高水平,带动和影响整个青年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每年重点遴选50名素质优良、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优秀教师作为后备骨干人才重点培养。

2.建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完善青年教师发展平台与机制。

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化发展、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建立教师发展中心,中心设在教学工作部,安排专项经费。落实教师发展规划,制订学校教师发展分类指导方案,特别是帮助青年教师制订和落实与学校发展相结合的个人发展规划;组织专题培训,对教师开展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落实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掌握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基本业务素质;通过挂职锻炼、社会实践、专科进修、短期访学、示范教学、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为青年教师提供并创造更多培训机会,使其学习先进理念、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创新能力;评估教师教学水平,协助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各二级学院开展教学评估,通过观摩、听课、座谈会等形式,收集与反馈给教师本人的教学意见,对其能力成长与教学水平进行个性化评估,帮助教师健康成长;推进研讨交流。组织教学专题研讨和教学观摩咨询活动,促进教师间的学术、教学和科研交流。

3.“十三五”期间,培养出3名有突出贡献的省级中青年专家,培养院级青年骨干教师150名。

(三)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1.进一步修订完善《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制定《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和管理办法》,明确双师素质的资格认定及培养方式,从制度上确保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合作的大中型企业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坚持以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为主要途径,加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教师每人每年下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社会实践活动及挂职锻炼不少于1个月,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双师”素质。

2.制订《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柔性引进企业行业专家人才管理办法》,构建学校与行业、企业互动平台,打通校企人力资源共享的通道,实施多种形式的企业人才引进战略,从企业中柔性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精湛专业技能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教学、科研项目等工作。

3.完善《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校外兼职兼课教师聘用和管理办法》,按照德能并重原则,对校外兼职兼课教师进行动态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校外兼职兼课教师聘用和管理办法》,建立兼职教师的数据资源库,建立企业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学、创新创业导师等兼职教师资源库;提高兼职教师的待遇,从制度和经费上支持企业兼职教师到我院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监控管理,保证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

4.注重“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积极打造以教学名师和行业专家为核心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为抓手,以国家级、省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组建和培育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制定《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优秀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对优秀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实施项目化管理,明确目标要求、严格考核验收。

5.“十三五”期间,建设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建设15个校企共育“双师素质”教师基地,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达到85%,新增企业兼职教师100名。

(四)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准入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完善教师激励与约束机制

1.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准入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的制定,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制定完善的教师准入标准,才能制定有效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设计合理的工作定额和薪酬标准。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及学院发展实际,围绕从业准入标准和执业准入标准两个方面建立和完善《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教师准入标准》,其中从业准入标准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基本的学历要求、教师职业资格要求、技术行业职业资格要求;执业准入标准包括教师岗前培训与上岗标准、教师相应等级岗位标准及任职要求,教师教学考核标准以及不同岗位的进退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能够顺利完成高职教育教学所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教师专业标准是提高教师教学育人质量的重要条件,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及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围绕教师专业品质素养、专业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五个方面,按照岗位和专业的不同制定并完善《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2.把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首位、严把教师选聘考核思想政治素质关。

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师资队伍建设标准的突出位置,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教师责任意识,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自觉担负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教育,坚决纠正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和不正之风。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年度考核、职务评聘、学习进修、评优选先等重要内容和依据,制定《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师德考核办法》,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师选聘考核的基本要求,贯穿到教师管理和职业发展全过程,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并重考核。

3.将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考核重要指标。

支持教师开展课堂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教学工作量评价标准,将教师考核重点回归到课堂教学质量,明确不同职称各类教师承担课程的课时要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教学运行、课程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教学工作实绩;形成重视教学的工作导向,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称(职务)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育教育、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4.制定科学、全面、合理的教师激励和约束机制。

坚持“以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奖励性绩效分配办法》《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实施办法》,全面合理地对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建设等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严格教学工作考核,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建立健全教学工作量评价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坚持服务区域经济、注重实际贡献的导向,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周期;重视社会服务考核,综合考核教师参与学科建设、人才培训、科技推广、专家咨询和承担公共学术事务等方面的工作;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到国内外高水平院校访学研修;建立考核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切实维护教师权益,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5.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成立由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全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每年投入师资建设工作经费不低于800万元。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强化二级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基础和能动作用。

(五)大力实施师资队伍国际化项目

随着我院国际化办学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势在必行。制定《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选派出国(境)进修人员管理办法》和《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学校通过选派留学、短期进修访学、与国外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邀请海外知名专家讲学等多种途径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十三五”期间,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1名,每年组织10-20名专业教师参加境外中长期培训,邀请境外专家或教学团队来我校讲学讲座每年不少于1人次。

 

XML 地图